绘制电影“必看性”的现实图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4 09:16:56
来源:文汇报

绘制电影“必看性”的现实图景

字体:

  影片《第二十条》产生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是一般网剧所望尘莫及的。

  电影可以在内容的差别化和丰富性上做文章,像郭帆的《流浪地球》科幻特效大片系列,就是网剧难以胜任和涉足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谈论电影的“可看性”,因为随着互联网和全媒介的普及,愿意进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且已演化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所以必须增强电影的“可看性”。前不久尹鸿教授在一篇短文中则提出:电影具有“可看性”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具有“必看性”,观众才会如我们所愿义无反顾地走进电影院。显然,这把对电影生产和传播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层级。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内容过剩成为显著特征,电影作为传统视听媒介,面临着短视频、网剧、电视剧、微短剧,以及各种流媒体渠道和游戏内容的激烈竞争。强调电影的可看性与必看性,本质上是应对这种生态剧烈变化的谋生策略及对电影自身艺术价值的重申;而且从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情况来看,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命题。

  什么才是、怎样才能实现电影的“必看性”呢?本文不想在理论上作太多阐释,只想从直观比较的角度做一些梳理,大致绘制出电影应然发展的现实图景。

  与短视频相比,电影必须提供更强烈、更持久的沉浸体验

  短视频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凭借制作门槛低、互动性强、传播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势如破竹,吸纳了大批草根观众的注意力。加之各视频网站的助推,有的短视频动辄观看量就达到数十亿人次。

  据去年10月中国政府网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达到6小时3分钟,相对于2018年公布的第二次调查公报(中国居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2小时42分钟),六年间就增加了一倍多,而其中短视频消费的增长居于首位。

  面对短视频的强势冲击,电影必须通过更强的叙事张力、视觉奇观和情感深度争夺观众的注意力。相比短视频的浅层刺激、快餐式和碎片化消费,电影可以通过复杂、深度叙事的优势、峰回路转的铺垫与层层累积的高潮,以及丰富复合的情感内涵,提供短视频不可能提供的绵长余味。同时还要善于发挥大银幕优势,借助立体环绕音效,故事、样式和类型的多元化,团队集体迸发的创造力,以及舒适的观赏场景等提供更强的代入感,全面借助画面构图、光影运用、特效技术造就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创造短视频所难以具备的持续的沉浸式体验。《封神三部曲》《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等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重要的是要有走出传统电影思维的自觉,力求把电影本体蕴藏的各种潜能发挥到极致。

  与网剧相比,电影必须叙事密度更高、社会话题性更强

  网剧也是新世纪的产物,是指专门为互联网平台制作,并通过网络渠道播放的连续剧集。在它的萌芽期,大都为网友们的自娱自乐,少有属人耳目之作。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和转型发展,目前它已进入成熟期,自然而然地跻身主流的影视形态。《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漫长的季节》《狂飙》,包括新近的《我是刑警》《黄雀》《棋士》《借命而生》等佳作蜂拥而出,并在制作质量、叙事深度和题材创新上取得长足进步。这些优秀的网剧,每一部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杀伤力,分流了许多年轻的电影主流观众。

  面对网剧愈来愈强的出击,电影必须强化和创新应对之策。除了在技术设施上不断迭代升级、借助IMAX和3D等技术提升观影体验、强化影院不可替代性等外部视角,更需要在弘扬和发挥电影内在的优势上下功夫。

  比如,由于受到播放平台和会员年龄层的限制,网剧大都被定位在悬疑、青春、奇幻等类型上,电影则可以在内容的差别化和丰富性上做文章,像陈思诚的《唐探》系列、郭帆的《流浪地球》科幻特效大片系列,甚至像贾玲的家庭伦理喜剧系列,均是网剧难以胜任和涉足的。网剧的每部单集只有30—45分钟,虽然也讲究快节奏和强悬念,但毕竟每集的容量有限,需要分集分时逐一展开推进,电影则可以在10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往往叙事密度更大,感情容量更集约。

  再有,作为“第七艺术”,电影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程,它的受众面、艺术影响力,特别是社会关注度和话题性都是网剧难以匹敌的。在网络数字时代,话题性既是一种注意力资源,也是一种议程设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配置和生产力要素,一种对群体归属感的通用代码回应。近年来,像《第二十条》《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等影片所产生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均是一般网剧所望尘莫及的。

  与电视剧相比,电影必须更具交互感、更能带动合家欢

  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视听艺术形式,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存策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电视剧受节奏偏慢、附带广告,以及小屏幕的限制,无法在质地上与电影产生真正的竞争。近年来,电视剧的发展出现了快速的迭代现象,正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在题材、内容、手法、技术的全方位创新,奉献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觉醒年代》《山花烂漫时》《父辈的荣耀》《微暗之火》《我的阿勒泰》《六姊妹》《蛮好的人生》等不一而足。特别是一批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改编(如《人世间》《繁华》《北上》等)和一批著名导演的加入(如王家卫、张艺谋、曹保平等),使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全面提升,使人耳目一新,令人刮目相看。

  面对电视剧的幡然进击,电影必须与时俱进,生成、强化和放大自己的招式。与电视剧的闲散和厅堂消费不同,电影院观影始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尤其在大档期(如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观众更倾向于选择电影作为集体娱乐方式。近年来,电影消费的社交感、交互性愈益凸显,电影观赏的仪式感也越来越强,尤其是身处急遽变化、不确定性剧增的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社群的依赖度大大提高,而观影作为社交活动的载体正是进行集体认同和情感宣泄的理想场所。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电影寻找情感共鸣,愿意为仪式感和情绪价值买单,乃至形成了一些头部影片“必看”的舆论场。一部《哪吒之 魔童闹海》票房达到150多亿元,观众人次逾3亿,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合家欢”现象。据统计,2025年春节档家人观影比重达24%,为2018—2025年最高值,表明“合家欢”观影渐成主流,为电影生产和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与微短剧相比,电影必须更打开视野、更积极主动开拓市场

  目下,微短剧已成为传播业“最为广泛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和影视行业最大的风口”。据艾媒咨询统计,2023年它的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第一次超越电影的市场规模);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678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34.4%)。由此,微短剧在市场总量、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观看人次等方面将全面超过电影。

  面对微短剧的迅速崛起,电影必须进行更为认真的研究和更加积极的应对。老实说,我们之前对于微短剧的关注并不多,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对于正在兴起的这种新媒介、新形式,我们多少是有些轻视和成见的,自以为作为文艺的龙头老大,在影像世界的地位不可撼动。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曾不入我们法眼的微短剧一路走来、所向披靡,而电影却步履蹒跚、显见萎缩?为什么相对于电影,在投入、装备、人员组合、技术储备没有一项占上风的微短剧能够后来居上,以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占据更大的市场,吸引和分流更多的观众?

  它告诉我们,在现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和市场样态不可以变化,优势和劣势只是相对的,分流引流和置换迭代随时可能发生。在观众消费趋于理性、其他娱乐活动激烈争夺流量的大环境下,电影必须更加注重扩大视野,更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比如,马云不久前提出,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是老龄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7亿人,到2035年将突破4亿。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倡导对于“新老人”电影消费需求的正视和引导,而我们注意到在2024年的微短剧市场里,40岁到59岁的用户占比已达37.3%,6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则为12.1%。可见,后者已经先行一步,电影必须争取后来居上。

  需要说明,以上的视角只是列举式的,其它如电影在和新兴勃起的社交媒体、游戏与电竞、流媒体音乐等争夺用户时间时,怎样弘扬自己的优势等,也都值得研究。而且必须明了,它们之间并非零和竞争,而是相互赋能。只有当我们深刻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并藉此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创造上跋涉不停,电影才能浴火重生,最大程度地留住存量观众和吸引增量观众。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李建强)

【纠错】 【责任编辑: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