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2020年国产精品自线在拍,亚洲AⅤ日韩AV电影在线观看

      1. <dfn id="lnb6s"><var id="lnb6s"></var></dfn>

        1. 新華網(wǎng) > > 正文
          2021 02/ 09 09:48:52
          來源:新華網(wǎng)

          香港非遺手藝人:花牌在,希望就在

          字體:

            新華社香港2月9日電 題:香港非遺手藝人:花牌在,希望就在

            新華社記者 陸敏

            春節(jié)將至,行走在香港新界的元朗街頭,不時能看到高達(dá)兩三層樓的大型裝飾花牌矗立路邊,其上描龍畫鳳、花團錦簇,寫滿了“恭賀新禧”“丁財兩旺”“金銀滿堂”等祝福語,為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下的香港平添了幾分喜氣。

            大型花牌矗立在香港街頭(1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花牌,是香港傳統(tǒng)民俗中歷史悠久的大型紙扎裝置藝術(shù),從色彩搭配、書法排列到裝飾風(fēng)格,都蘊含著濃濃的中國風(fēng)韻和傳統(tǒng)精髓。2014年,這項手工技藝被香港特區(qū)政府納入首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清單。

            “花牌總是跟喜慶和祝福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日子再難,花牌在,希望就在?!闭谮s工的花牌師傅黎俊霖說。

            傳統(tǒng)工藝 慢工才能出細(xì)活

            這是元朗南邊圍小巷里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逼仄的店面,老舊的家具,只有墻上泛黃的花牌老照片和各種紙扎造型飾物讓這家老字號顯得與眾不同。

            香港元朗南邊圍小巷里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李炎記花店”(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今年67歲、人稱“蘭姐”的李翠蘭正在一筆一畫地給一個一尺半見方、亮紫色的“禧”字描上白邊。

            描完了邊,蘭姐直起身來,指指墻上一對龍頭魚身的紙扎造型說:“這是鰲魚,是我父親當(dāng)年親手做的,上面的油漆重新涂過,但龍骨支架已超過60年啦?!?/p>

            1954年,就在蘭姐出生的那一年,父親李錦炎創(chuàng)辦“李炎記花店”。蘭姐十多歲就開始在店里幫忙,見證了花牌最紅火的年代。

            李翠蘭在小倉庫里講述花牌往事(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在上世紀(jì)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香港,無論是大型節(jié)日、開張志慶還是婚嫁添丁、喬遷之喜,都要在街頭巷尾的醒目位置豎起喜慶花牌。

            “在信息不發(fā)達(dá)的年代,花牌有廣而告之的功用。誰家有喜事,走過路過的客人,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花牌就知道了。越有錢的人家,花牌做得越大越氣派?!庇捎谛枨笸?,那時的花牌公司遍布全港。蘭姐記得,每到年節(jié),店里都忙得不可開交。

            花牌制作工序繁復(fù),講究的是工整對稱。兩邊有龍鳳柱,最上面是鳳頭、雀頂,中間的文字有固定格式,主次分明,其間用銻紙做的花朵點綴。最后搭好竹棚將花牌懸掛上去,四周以紅布環(huán)繞,還要裝上燈飾,晚上也能燈火通明。

            花牌工藝?yán)镒铍y的是哪一道?蘭姐回答:“寫字!”

            細(xì)看李炎記的字體,是一種以楷書為模板的美術(shù)字,用色和描邊清晰醒目,色澤艷麗。

            蘭姐是童子功。當(dāng)年花牌上用的都是棉花字,父親用糨糊寫了底字,女兒李翠蘭扯薄棉花糊在字上。日日觀摩父筆,也算得了真?zhèn)?。待李翠蘭成了第二代傳人,才正式提筆。

            李翠蘭給一個一尺半見方、亮紫色的“禧”字描上白邊(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敏 攝

            記者注意到,蘭姐用的不是毛筆,而是刷油漆用的平嘴油刷,蘸磁漆書寫?!皞鹘y(tǒng)的棉花字有立體感,但對棉花品質(zhì)要求高,原料不好找,而且也禁不起日曬雨淋,后來就改為附著力更好的磁漆了?!?/p>

            磁漆寫一次不行,要多上幾層,色彩才夠濃艷,每道工序都要干透才能往下進(jìn)行。天氣好干得快,遇上雨天就得好幾天。花牌上的花都是手工折疊,擺放位置講究準(zhǔn)確對稱。

            “這都是慢工才能出的細(xì)活。”蘭姐說。

            日漸式微 疫情下飽受沖擊

            隨著時代變遷,花牌行業(yè)日漸式微。現(xiàn)在全港僅存四五家花牌作坊,都在遠(yuǎn)離鬧市的新界。

            “花牌有的要好幾層樓高,材料存放、綁扎制作都需要較大的場地,現(xiàn)在租金這么貴,空地更不好找,難啊?!碧m姐說。

            李翠蘭在講述花牌往事(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小巷對面就是他們家的小倉庫。記者看到,狹小的空間里,各類材料堆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在小店后門,這樣的倉庫還有兩間。

            與其他戶外工種相比,花牌工人的收入低,要學(xué)的東西卻不少,一些手藝還需要長時間磨煉,讓不少年輕人卻步。

            “有人上午來開工,下午就跑了?!碧m姐苦笑道。

            2014年,就在蘭姐糾結(jié)是否結(jié)業(yè)的兩難關(guān)頭,“80后”青年黎俊霖答應(yīng)接手,成了李炎記第三代傳人。

            搭棚師傅出身的黎俊霖對花牌本不陌生,“可是真入了行,才發(fā)現(xiàn)這手藝不是一朝一夕能學(xué)到的”。

            花牌師傅黎俊霖介紹“飛龍在天”龍柱(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你看,這是我們店獨有的‘飛龍在天’龍柱。”黎俊霖指指身后,只見一條紅脊綠鱗的手繪巨龍盤旋騰躍,栩栩如生。如今,這個沿用了60多年的龍柱造型已被他們注冊成了商標(biāo)。

            雖說如今的生意不比從前,但黎俊霖并不認(rèn)同花牌行業(yè)“衰落”的說法,“喜愛傳統(tǒng)的客戶一直都有,客源還是有保障的”。每年春節(jié)、天后誕和太平清醮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國慶節(jié)都是花牌的旺季。

            黎俊霖表示,以前一個春節(jié)最少也要做七八十個花牌,但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下,也就做四十多個,減少了四五成,從全年來看還不止這個數(shù)。

            傳承不懈 最傳統(tǒng)也最時尚

            在新界圍村長大的黎俊霖覺得,時代廣場是香港最繁華時尚的地方了,他從沒想過花牌有朝一日能在這里展出。

            2016年春節(jié)期間,李炎記花店受邀制作了高8米、全長共33米的巨型賀歲花牌,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展出了20多天,轟動一時。

            此后,一個國際紋身展也來邀請他們展示花牌。主辦方說,花牌有濃郁的傳統(tǒng)元素和地域特點,外國友人一看到花牌就知道這里是中國香港。

            在李炎記花店,李翠蘭用銻紙做花朵(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沒想到這個行業(yè)比自己想象得更有價值?!弊源耍杩×赜辛艘环N莫名的使命感,開始有意識地接觸更多類型的活動,主動推廣和傳播花牌文化。

            黎俊霖為店鋪開設(shè)了社交媒體專頁,經(jīng)常上傳一些圖片和視頻,分享李炎記和花牌的歷史故事,宣揚花牌的文化內(nèi)涵,至今已有2000多人點贊,不少人也因此成了他們的客戶。

            以往傳統(tǒng)花牌大多是大型戶外花牌,占地大,若在市區(qū)擺放還要申請很多手續(xù)。在客戶提議下,他們開始嘗試制作小型室內(nèi)花牌,反響不錯。

            “目前用在婚宴上的比較多,有些客人喜歡傳統(tǒng)中式婚禮,沒有什么室內(nèi)裝飾比花牌更喜慶熱鬧了?!崩杩×卣f。

            創(chuàng)新不止步,黎俊霖嘗試過在電訊公司開張時改祝福語為“phone生水起”,也嘗試過在為女兒生日宴做的花牌上放上親友與女兒的大幅合影。

            但在黎俊霖心里,堅守傳統(tǒng)比創(chuàng)新更難?!靶禄涌梢圆粩嘀圃欤珎鹘y(tǒng)的丟了就沒了。”

            他夢想著有機會能做一個最純正的傳統(tǒng)花牌:手寫體,棉花字,立體的龍頭鳳頂……“每一個元素都是傳統(tǒng)的,原汁原味的。”

            黎俊霖說,為了這個夢想,只要自己還有一份力,就會一直做下去。

          【糾錯】 【責(zé)任編輯:張樵蘇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0765112708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