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圈子”平等和 大范围“不公”
此漫画水印部分内容为:2017年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
文/《环球》杂志记者 宿亮
编辑/胡艳芬
美国多地民众5月1日举行大规模游行集会,抗议特朗普政府在经济、移民、教育、税收等多方面的政策。
当天,首都华盛顿特区、洛杉矶、纽约、丹佛、芝加哥和费城等地均有大规模抗议活动。其中,纽约市当天有上千人参加了游行集会,抗议内容包括联邦政府遣返移民、漠视司法程序正义等。在洛杉矶市中心,约5000名民众集会抗议特朗普政府相关政策“欺压本地劳工、驱逐外来劳工”。
特朗普上台执政已过百日,这期间美国各地已多次发生抗议活动。抗议人群遍布全部50个州。尤其在华盛顿,抗议活动已经常态化。
曾经靠“美国梦”叙事吸引全球人才汇集的世界最强大国家,光环正在褪色,并遭遇“不合法”“不平等”的质疑。
“伪平等”由来已久
1783年5月,北美殖民地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与北美英军总司令盖伊·卡尔顿私下会面,就后来被称为北美独立战争的战事最终细节进行沟通。那时,英军失败已不可避免,殖民地与英国的和谈基本结束。留给华盛顿和卡尔顿的,是如何体面地停火和撤军。
双方释放战俘、接管英军哨所……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直到卡尔顿收到华盛顿的一封信。华盛顿在信中质问卡尔顿,为什么不把战争中逃往英军阵营的大批黑奴还给殖民地,甚至在纽约还用船把他们运走?华盛顿认为,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双方即将达成条约的“文字和精神”,因此要求对方配合自己,“以防今后再发生黑鬼(Negroes)或其他美国殖民地居民财产被带走的情况”。
几天后,卡尔顿回信告诉华盛顿,自己已经下令不能带走美国殖民地居民的财产,但在纽约登船的“黑鬼”,“是我抵达纽约前就已经宣告自由身的”,如果不让他们登船,这些“黑鬼”也会想尽办法跑掉,他们的主人也将得不到赔偿。
当然,卡尔顿并未完全说实话。因为在纽约登上英国轮船的前黑奴并没有航行自由权,其中大部分是被英国人用来充实其他殖民地劳动力的。
华盛顿和卡尔顿作为军事主官,并不需要考虑政治问题,所以他们的想法都很实际,通信集中在“黑鬼”和“财产”这两个关键词上,说明他们只是把黑奴当成牛马一样的生产资料,当成一种所有物,而不是与他们平等的人。
美国政府渲染“平等”“自由”价值观的时候或许忘了,这个国家从萌芽至今,“平等”只是一种带有种族属性的平等,一种带有阶级属性的平等,一种伪平等。
隐疾:“小圈子”里的平等
在美国人至今引以为傲的“国父”中,有一位名叫帕特里克·亨利的政客凭借一句“不自由、毋宁死”为人所知。据说,当他在弗吉尼亚殖民地会议上喊出这句话时,殖民地议员们深受触动,同意派军队参与独立战争。
当时,亨利为了说服对向英国开战犹豫不决的议员,在演讲中跪下,模仿身披枷锁的奴隶高声喊道:“生命如此珍贵,和平如此甜蜜,以至于要用锁链和奴役来换取?……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做,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2021年4月20日,得知肖万被控的谋杀和过失杀人等三项罪名全部成立后,民众手举 “黑人的命也是命”标语的旗帜聚集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法庭附近
这段演说非常精彩,但也有些尴尬。亨利是大地主,也是奴隶主。美国历史学家乔恩·库克拉在为帕特里克·亨利写的传记中记载,亨利18岁结婚时就从妻子的嫁妆中得到了奴隶,也曾进行过奴隶交易。在1799年去世时,他仍拥有67名奴隶。尽管亨利在政坛上反对奴隶国际贸易,但他所在的弗吉尼亚州本土出生的奴隶就有很多,弗州一度成为北美重要的奴隶贸易基地。
亨利和华盛顿有一个共同的遭遇,就是他们各自掌控的奴隶中,都有人在逃脱后加入英军。对华盛顿和亨利来说,对英国宣战或许是为了“自由”,但对他们的奴隶来说,加入英军也是为了获取“自由”。很难想象,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是否也激励了自己的奴隶造反。
美国建国后,十余位总统在任时同时也是奴隶主。尽管美国宪法宣扬自由平等,但并没有阻止美国精英政客役使奴隶。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后,美国联邦政府一度设在宾夕法尼亚州最大城市费城。当时,随着费城贵格派掀起渐进式废奴运动,宾夕法尼亚州通过法律,规定奴隶在这个州居住满6个月就能获得自由。有意思的是,为保护住自己的“财产”,身为美国总统的华盛顿让妻子每隔半年就带着身边的奴隶离开宾州。华盛顿在给秘书的信件中特别要求对方要严格保密,说明他很清楚这件事不道德。
华盛顿在女奴奥娜逃亡后,还企图利用政治关系和人脉,追回逃奴。更无法摆上台面的是,包括华盛顿在内的北美政治精英不可能不知道奴隶制与他们宣传的价值观完全相悖,也不是完全意识不到奴隶制迟早会被废除,但一旦涉及自己的“财产”,就会舍弃道德。
如今距离费城的“自由钟”不远的地方,就是华盛顿总统的办公地点,也是他的蓄奴所。不少人在得知这段历史后,不由得被其中的讽刺意味弄得五味杂陈。
事实上,美国白宫正是由奴隶建造完成的。建设过程中,白宫设计师詹姆斯·霍本用200多名奴隶参与建设。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非洲裔妻子米切尔·奥巴马就曾感慨:“我每天早上都从一个由奴隶建造的房子里醒来。”
早期的美国总统也从不拒绝携带大量奴隶进入白宫居住。安德鲁·杰克逊入主白宫时带了95名奴隶。在关于奴隶制的争议日趋激化的1840年代,时任总统詹姆斯·波尔克还专门在白宫新增了包括13名儿童在内的19名奴隶,甚至为避免争议把这些奴隶的所有权放在亲戚名下。
“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如此解读“平等”,但其中涉及的“人类”,实际上却是个极小的精英政治圈子,完全不包括非洲裔奴隶、原住民等等非白人居民。
痼疾:大范围的不公
加利福尼亚州非洲裔居民保罗·奥斯汀及其妻子特妮莎-泰特·奥斯汀,2016年在旧金山郊区买下一栋1960年代的房子,购入价是55万美元。入住后,他们花40万美元重新装修,2019年一家评估机构为这栋房产估价145万美元。
2020年,这对夫妻因为需要抵押再融资,再次找到评估机构,但这次,估价还不到100万美元。他们心生疑惑,找了一位白人朋友假扮房主并用朋友的照片装饰房间。“房主”的种族身份改变后,同一家评估机构给出了148.5万美元的估价。两次评估仅隔几周时间。
奥斯汀夫妇将评估机构告上法庭,称对方的评估结果是“种族歧视的直接产物”。
根据北加利福尼亚州公平住房倡导者组织的说法,让白人朋友假扮房主帮非洲裔房主在评估或交易住宅中获得更公平的待遇,是非洲裔美国人常用的做法。2021年房地美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非洲裔、西班牙裔美国住宅被低估值是“通常情况”。
从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看,当前美国非拉丁裔白人在总人口中占比已从1980年代的80%降至2020年的不足60%。有研究显示,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Z世代”是白人占比超过50%的最后一代人;2010年后出生的“阿尔法世代”将是以其他族裔为主的一代人。
尽管人口占比不断增加,以奥斯汀夫妇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获得的机会、享受的权利并没有增加。某种程度上,非洲裔、拉丁裔、亚裔等少数族裔在美国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与蓄奴时期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质上的。
从财富积累上看,奥斯汀夫妇的遭遇只是美国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贫富分化的一个体现。当下,美国人中最富有的1%拥有约35%的财富,最富有的10%拥有约70%的财富,其中绝大多数是白人。此外,美国的劳动收入基尼系数是0.5,而财富基尼系数高达0.8,表明财富不平等状况远比劳动收入不平等更严重。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之一。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一般认为大于0.5表明差距悬殊。换句话说,在美国高通胀冲击下,工资收入的提高并不足以改善低收入者、少数族裔经济不平等的状况。
从教育上看,美国少数族裔面临的不平等是结构性的。美国历史上,少数族裔无法获得教育机会,政治精英还曾经通过“反识字法案”阻止非洲裔奴隶获得知识。教育体系中的种族隔离被取消后,美国社会仍保留着隐形的种族偏见,让少数族裔难以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在教材方面,美国教育坚持“白人至上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有意忽略欧洲之外的文明,在教学中边缘化原住民、非洲裔和亚裔学生。有研究显示,少数族裔的代表性在教育内容中严重缺失,导致根深蒂固的种族自卑感,让非白人学生对学校感到失望,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影响学术和职业潜力。
在机会获取方面,美国奉行精英教育模式,脱离公立体系的私校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私校不仅收费高,而且不少还设置宗教门槛,更乐意招收信奉欧洲宗教伦理家庭的孩子。少数族裔家庭的孩子想要上私校难度很高。在这种体系下,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就被拉开了距离。数据显示,私校学生更有可能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更有可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高收入。有研究认为,美国私立教育体系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和低流动性,对少数族裔形成严重的“隐形偏见”。
从医疗保健上看,美国存在医疗系统费用高昂、医保覆盖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这导致许多人,特别是少数族裔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不平等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美国医学界通过“成年人过早死亡”来衡量疫情造成的冲击。数据显示,“过早死亡”的白人失去的平均寿命是12.5年、非洲裔是18.3年、拉丁裔是19.9年、印第安原住民高达22年。专家表示,这种差异与不同族裔可以获得的医疗资源水平密切相关。
除上述以外,美国社会在公民权、司法、就业、文化等领域也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种族歧视、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等固有矛盾也因此日益激化。
顽疾:不公平的“平等”
一幅刻意描画的“美国梦”图景总出现在媒体故事中,令追逐梦想和财富的人向往美国的各种机会。然而,长时间关注美国经济社会的专家强调,美国或许是“机会之地”,但也是“不平等的机会之地”。
1965年,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参加霍华德大学的毕业典礼。他在演讲中说,“你不能把一个多年来一直被锁链束缚的人解放出来,把他带到比赛的起跑线上,然后说‘你可以自由地与所有其他人竞争’,并且仍然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已经完全公平了。”
约翰逊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那一年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爆发了骚乱。因不满警察搜查,数千名非洲裔青年纵火抢劫和杀戮,造成数十人死亡。事后,约翰逊安排伊利诺伊州州长克纳调查骚乱。克纳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就业、教育、公共福利和住房等方面,当地存在着持久严重的不平衡。
几十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每隔几年,美国主要城市就会发生骚乱,“占领华尔街”“黑命贵”等反对不平等的运动一场接着一场。总体看,美国的不平等问题带有浓重的种族主义色彩,但也超越了种族主义的局限,因为来自不同族裔的低收入者对各自处境的不满持续加剧。
不少美国制度的拥护者顽固地强调,美国给予了不同群体同等发展机会,所谓失败只是个人的失败,不是制度的失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推广了一幅漫画,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在漫画中,男人、女人、孩子和残疾人同样获得了一辆标准尺寸的自行车,女人可以全速前进,男人必须努力蹬车,孩子的脚踩不到踏板,而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望着自行车不知所措。这幅漫画生动展示了美国提供的所谓“平等”背后的不公。表面上,所有人获得了一样的机会,但结果却明显不公平。只有当获得符合各自需求的不同尺寸、甚至特殊用途的自行车,漫画中的人才可能实现同样的行驶速度。但美国社会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做不到?华盛顿公平增长研究中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希瑟·布希认为,美国不平等“无处不在”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长期严重依赖市场来完成本应由政府完成的工作。布希表示,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保守主义经济学,希望通过不受约束的市场来实现持续增长、改善民众福祉。然而,经济政策领域意识形态的存在反而将经济风险从拥有更多财富和对冲工具的富裕阶层转嫁给了中低收入家庭。
为获取更多选票,美国政府数十年来的减税政策导致公共投资持续萎缩,反垄断不力导致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劳资矛盾持续放大,更不用说显性和隐性的种族和性别歧视带来新的不平等。布希指出,美国的失败政策,是过度追捧市场的错误经济理念造成的,这种理念削弱了政府的能力,导致了美国社会财富分配的恶性循环,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而政府本应在市场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明确和持久的作用。
建国时,以华盛顿、亨利、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为代表的北美殖民地精英,并不是要创建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一个能够更好维护精英阶层利益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口中念着“不自由,毋宁死”,同时却还在蓄奴。对于那时的政治精英来说,摆脱英王室的控制,实现财产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利益。
如今,奴隶制已被废除多年,但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异不断扩大充分证明,美国的民主不过是“精英民主”,公平也不过是“精英公平”。治理美国的是精英,而不是民众,他们牢牢控制了美国政治和经济,通过垄断来聚拢财富,而政治不过是服务于精英利益的游戏,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其结果也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