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画重点|珍贵的封泥与简牍里,藏着古滇国哪些秘密?-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4 18:53:55
来源:新华社

国宝画重点|珍贵的封泥与简牍里,藏着古滇国哪些秘密?

字体:

  作为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河泊所遗址近日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1956年,在距离河泊所遗址约700米的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金质“滇王之印”,以考古实证印证了汉武帝赐印封王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滇国从相对独立的酋邦转变为汉王朝郡县制下的特殊政体。

  如果说金印是古滇文明的瑰丽象征,那么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与封泥,则是中原制度在边疆落地的直接见证。

  封泥是我国古代简牍文书或物品捆扎结绳处的泥团,通常盖着主人印章,既能标识来源,又能防止被私拆。一般来说,官方文书资料会采取焚烧、填埋等方式集中销毁,在焚烧过程中封泥发生陶化,因此被保留下来。

  封泥作为汉代文书行政的实物见证,在河泊所遗址出土近2000枚。“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官印封泥的发现,表明汉中央王朝在滇国故地设立益州郡后,仍保留“滇国”“滇王”国号及王号,并以“相”相辅进行地方治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既保留滇王“复长其民”的传统权威,又通过郡县制将边疆纳入国家行政体系。

  河泊所遗址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介绍,包括“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益州刺史”“益州太守章”“犍为太守章”等与滇国、益州郡、益州郡下辖县、益州郡周边郡治有关的官印封泥,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实施长期有效行政管辖的直接证据,证实了《史记》《汉书》中“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的记载。

  在河泊所遗址的系统发掘中,大量简牍的出土堪称里程碑,这是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多一批汉代文字资料,其中1.4万余片有字简牍记录了两汉对云南边疆的治理体系,堪称汉代边疆治理文献的“档案库”。

  蒋志龙介绍,简牍内容涵盖政区建制、赋役制度、司法运作等核心领域,如已辨识出的“律高”“谷昌”等益州郡下辖县县名及“县令”“县长”的不同称谓,印证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的行政规范。

  简牍中发现的“滇国”“滇廷”“滇丞”等记述表明,益州郡设立后,汉代分别设置了以滇王和益州太守为首的两套行政治理体系,对西南边疆进行郡县制治理的同时,实行“因俗而治”“复长其民”的初郡治理体系。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还填补了汉代社会基层结构的空白。蒋志龙介绍,“都乡君薄里”这批珍贵简牍完整再现了汉代西南地区郡、县、乡、里四级地方行政区划和组织层级,弥补了西南边疆基层治理传世文献的不足。

  河泊所遗址考古成果表明,这里既是古滇国都邑,也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更以出土的封泥、简牍等实证,串联起我国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历史脉络,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策划:伍晓阳 胡国香

  记者:严勇

  设计:姚锦声(实习)

  统筹:邱世杰

  学术指导: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