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日头渐渐强了。平东林走进育秧棚,抬起秧盘,撮了撮秧苗上的土,仔细察看根系生长情况。不一会儿,他打开棚内喷淋装置,“中午要给秧苗降降温,不能生理性缺水。”
平东林是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四五月间,正是当地育秧繁忙季。今年,他接到的代育秧订单已有近万亩。
作为一名“90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年硕士毕业后,平东林就返乡搞起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自种数百亩地到水稻代育代插,再到托管两三万亩农田,这位“新粮人”把种粮做成了“职业”、做到了“专业”。在他看来,其中最不可或缺的是对科技的拥抱。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水稻精量播种线正开机运行。秧盘覆上底土、经压轮按压划出18道细垄、下种、喷淋、盖土、喷水,最后叠盘送入暗化车间。这套流水线式的育秧流程,是平东林2021年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一家成果转化公司合作,才引入到当地。
“苗好半年粮,育秧质量直接影响后期产量。”平东林说,别看这机器简易、流程简单,里面的“含科量”可不少。划定细垄实现条播,不仅有效减少播种量、降低插秧机抓取时对秧苗的损伤、缩短栽秧缓苗期,而且能实现水稻低位有效分蘖。
“高产且节本就是在一个个环节的优化改良中实现的。”平东林说,一个秧盘下1.6两稻种,1亩地较以往就能省种约30%。当时在外交流时听到同行介绍,他立马跑到这家公司对接。最终一套先进生产线得以引入合作社。他也得到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技术指导。
寻觅时机与各科研院所对接、落地技术时结合当地农情进行因地制宜改造……7年来,平东林通过对接科研院所,油菜毯状苗移栽技术应用、秧苗疑难杂症的防治等多项技术精准落地。
“我们是在泥土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并非照搬照抄。”平东林说,在从扬州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手中引入油菜毯状苗移栽技术时,他发现科研团队提出的全基质育苗方法容易造成失水过快,但是当地土壤黏性高,将基质与当地土壤按比例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土壤保水量,促进油菜根系成活并降低成本。在与南京一家智能化装备科技公司合作时,他多次反复沟通,让信息科技更契合农业发展规律和生产需要。
对科技的追逐与信赖已经扎根在这位“90后”的新粮人心中。“以前父辈们在田间主要聊的是种啥、产量怎样,如今我们同辈们之间交流更多的是怎样把一项好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
拥抱科技,才能拥抱未来。去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平东林说,他相信当“90后”“00后”一批有情怀、有想法的新农人走到前台,农业会有新面貌,他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科技型团队将他的大田作为“试验场”,探索在极端天气多发等背景下前沿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更多无限可能。

策划:张紫赟、汤阳
记者:水金辰、汪海月
统筹:陈倩、聂毅
制作:韩文哲、陈明
鸣谢:天长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