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在评论区-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5/16

08:5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老朋友”在评论区

2025-05-16 08:54: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自从做了微信公众号编辑,自己的生命空间大抵离不开“两个区”:公号评论区和北京市西城区。只不过,在西城区大家一般称我小雷,到了评论区,大家都管我叫小编。我很喜欢在评论区和网友聊天——“小编”的朋友比“小雷”的朋友多得多。

  评论区里,活跃着许多“老朋友”,比如IP定位天津的“棉花”姐姐。她偏爱生活化接地气的推文,总在评论区跟我们唠家常。她和女儿都喜欢吃蓝莓,以前“莓以稀为贵”,花几十块钱买上一些,基本都留给闺女吃。如今,蓝莓从舶来品变成“云南土特产”,价格降了,她们母女终于可以敞开来吃了。

  遇到推文里附带健康食谱,“棉花”姐姐就会给我们点赞,“提供菜谱真贴心,奖励小编一颗糖”。其实,她在留言区分享的那些“日常小确幸”对于小编来说,甜过任何糖果。

  有的读者和小编是君子之交,不常评论,但每一条留言都有感而发,一看就是认认真真读完全篇,才写下的文字。有位广东读者,头像是风景照,猜不出年纪,就叫他“明兄”吧。无论新闻、暖闻还是科普文章,他总能用一两句话精准地提炼大意,有时还颇有诗意。2024年的最后一条推送,我们推荐了一些精彩的朋友圈跨年文案,这次“明兄”没有做总结,而是自己在评论区写了几句:“归零后重启,跨年不夜天。时光不辜负,微笑迎新年。”简简单单的祝福,或许不符合平仄格律,却真诚实在。我精选了“明兄”的留言,他在后台回复了一句“谢谢鼓励”。每次被小编选中,他都会像这样谦和有礼地道谢。总结起来,他的大部分留言表达的意思无非九个字:“你推的,我看了,看懂了。”在作者和编者眼里,有这九个字,也就足够了。

  评论区里也有“诤友”。我和同事常感慨,网友是我们“文理皆通、全程在线”的编外校对老师,能发现许多专业性极强的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某本地方志的编纂者是谁”到“科研人员进行卫星轨道设计该用哪种数学方法”,小编的眼界有盲区,万千读者的知识框架搭在一起,却足以成为一张包罗万象的大网。在公众号图文一旦发布只能改20个字的规则下,是留言提出疑问的网友,帮我们把那些角度刁钻、出其不意的“乌龙球”挡在了门外。

  同为诤友,风格不同。许多读者严谨地与我们探讨,“希望小编核对一下”;也有单刀直入上来就质疑的。后者的代表是C阿姨,留言风格极简,清一色的“短句+问号”结构。最常见的是“标题?”意在提醒我们,看看标题是否还值得推敲?最短的一次,就是——“只?”我初看一愣,后来反应过来,那条报道的内容是民警从车流中救出3个迷路的幼儿,带回派出所边哄孩子边联系家长。新闻里肉嘟嘟的萌娃才三四岁,我做标题的时候,就用了“三小只”这个网络流行语来指代他们。C阿姨那句留言大概是想问,形容人的量词,怎么能用“只”?开始我还松了口气,认为不过是“网速不同”造成的代沟。但转过头来反思,我们的读者群体本就由各年龄段的网友构成,像C阿姨这样,和我父母岁数相仿的并不少。把标题做得通顺晓畅,让尽可能多的读者看一眼就有兴趣点开,这才是编辑的本事。怎么能“甩锅”给代沟呢?

  那一次,我在C阿姨的二字短评下方,回复了一段话,解释做标题的思路,承诺以后用词要细细斟酌,务求准确。古训说“诤友难求”,在信息时代,有人愿意于百忙之中,为你在评论区停留几分钟,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这种态度殊为珍贵。因为推动进步的力量,往往就是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评论区,占比最高的要数“陪伴型老友”。我和同事们都能随口报出好几位,经常夸我们“图文并茂,科普及时”的“菜农”大叔,爱写诗的“一棵树”伯伯,充满同理心、总是给足情绪价值的“洪琴阿姨”“小花猫”“书画哥”“吉他哥”,点评客观有深度却时不时因为网名被系统怀疑在打广告的“康师傅”,还有每逢公号推文介绍某地美食特产就齐刷刷出现的“要链接天团”和但凡深夜加推突发报道,一定会跑来关心“小编你咋还没睡”的“反熬夜联盟”……有这些熟面孔的陪伴,日复一日的工作都变得更有滋味些。一段时间没看到某位老朋友的留言,几个小编还会嘀咕,“最近树伯伯怎么不写诗了?”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隔着屏幕,小编能为读者朋友做的事,其实非常有限。能拿得出手的,除了精心选编的内容,大概就是一份“虽然你看不见,但我一直在你身边”的陪伴。我们的公众号曾介绍过高校医学科研团队是如何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让下肢瘫痪的患者重新行走的文章。有读者留言,想为妈妈寻得一份站起来的希望。我们在高校官微的评论区,找到了研究团队主动公开的联系方式,把相关信息截图回复给那位读者——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

  今年清明节前,我们推出了一篇原创报道,聚焦年轻人如何与失去亲人的哀伤“共处”。那不是一篇给出正确答案,试图教人们“战胜”哀伤的文章。只是告诉大家,走不出来,在亲人离世多年之后“还是会哭”,是一件正常的事——哀,是因为爱。那篇文章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不止年轻人,许多经历过丧亲之痛的网友都把评论区当成了倾吐的“树洞”,他们写下长长的文字,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心情。我细读完稿子才擦干的泪水,又为这些留言重新涌了出来。

  稿件推送那天,是网友“小曾同学”29岁的生日。她告诉我们,爸爸离世将近9年,她依然在与哀伤共处,以至于打下那段留言时还止不住地流泪。她说自己总是感到内疚和遗憾,“爸爸养育了我20年,我还一丝回馈都没有给过,他还没有用过智能手机,没喝过奶茶,很多事情没体验过”,思念太甚,她会在坐卧铺火车时,从陌生人身上看到爸爸的影子,“特别像他,侧面长相,睡觉的姿势动作都一样”,泪水决堤,她想看清又不敢久看,怕被人家发现……她写得太动情,我想要安慰又不知该说些什么,最后只回复了一句“言语无力,想抱抱你”。“小曾”用那个张开双臂的微信表情抱了回来,又发了一段话:“我现在也在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下班后就开开心心过生日去”,像是想让小编放心。“小曾”的留言下方,祝她生日快乐的网友排起了长队,其中包括我的同事,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

  我把这些留言截屏存在手机里,排版编稿觉得累了拿出来看看,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就能获得一点力量,好像听到有人说:嘿,小编,你的老朋友,在评论区等你。 

(雷琨)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留言,评论,小编,网友,一份,阿姨,陪伴,文章,许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