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关:走进“神州第一村史馆”-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5/16

08:5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大师“初心致远”与中国科创筚路蓝缕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何以中关:走进“神州第一村史馆”

2025-05-16 08:54:3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生活在中关村街道的院士科学家达一百二十八位,这是村史馆汇集近百位院士手模和寄语的手印墙。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 黄雨寒

  第一次走进中关村村史馆,实属偶然,因为它看上去确实不太像个博物馆——既没有醒目的大型牌匾,也没有热闹的游客中心。常见的办公楼风格二层红砖小楼,门前的双榆树街道宽不足10米,车辆行人不多,在隔壁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热热闹闹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安静。

  这次“偶遇”,也让记者发现了发现了这座堪称“神州第一村史馆”的筹建与打开方式。

  尽管村史馆负责人一直谦虚地说,村史馆的存在与升级是因为“顶着中关村的金字招牌”,但这座博物馆承载的宏大与细微、传递的温暖与共鸣,正是“中关村给我们的创新思维”。

  何以中关

  中关村名扬天下数十年,其历史倒没有想象中悠久绵长。

  19世纪末,在北京海淀镇东北二里多远,保福寺和蓝旗营之间,一个名为“中guān”的村落刚刚开始形成。此地仅有方圆数百米,人口几十家。村落的“身世”甚至连本地人都说不清。

  而“中guān”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绘制的地图,有“中宫”“中関”“中湾”“中関村”“中官村”等多种写法。民国时期,官方记录和民间用字长期不一致,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一带在民间被普遍称为“中官邨(cūn)”。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往燕园,在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学院之间的空地上开始建一个新宿舍区。这个宿舍区所在地就是当时的“中官邨”,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提议宿舍依地名叫“中官园”,但觉“官”字不好,便改为“中关园”。1952年的《北大住宅总图》中,开始出现“中关村”的名字。

  巧的是,1953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亦迁入“中官邨”,工作人员大多只闻地名而未见其字,编辑部的行政干事在印刷公用信封、信笺时,凭感觉将地名写作“中关村”。

  之后,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陆续迁到这里,也都“入乡随俗”,采用“中关村”为通信地址。就这样,“中关村”逐渐代替了“中官邨”。

  以“科”兴“村”,中关村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片曾经“野坟数堆、暮鸦几点”的土地上,一幢幢灰色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张张知性的面孔在此汇集。他们把家中的书房当作第二办公室,夜以继日、奋斗不息;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和如歌的往事,形成了中关村独特的社区文化。

  中关村街道建起村史馆,既是对这一文化的收纳与弘扬,也承载着凝聚社区力量的使命与担当。从2018年就参与筹备的村史馆负责人张奕说,“希望以后谁想研究中关村或者了解中关村的历史发展变迁,能在这儿找到一些需要的东西。”

  学界担当

  开馆不到5年,村史馆经历一次维修一次升级,一直保留未动的展陈就是地下一层的“特楼”实景还原。

  “特楼”是位于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内的13、14、15号三栋居民楼。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为国内专家级学者和海外归国科学家建造的这三栋宿舍楼,全称“特级专家楼”。三栋“特楼”里曾经居住过钱学森、钱三强、赵忠尧、郭永怀、张文裕、王淦昌等60多位杰出的科学家,其中32位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有6位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可谓群星璀璨。2019年中关村“特楼”被列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

  展厅的“特楼”模型中,用全息影像模拟了14楼的赵忠尧家、钱学森家和15楼的柳大纲家。

  驻足窗前,时光流转——104室的赵忠尧先生家有学生来访,201室的钱学森夫人、声乐教育家蒋英正在弹钢琴,隔壁楼313室的无机化学家柳大纲在书房埋头整理资料。

  赵忠尧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国很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如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周光召等。

  钱学森非常喜欢音乐,他的居家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在“特楼”老居民的回忆中,当年院里经常能听到各家琴声,其中就有钱先生家的。

  中国盐湖化学奠基人柳大纲,即使短暂在家中停留,也专注于研究。在1955年我国第一批学部委员评选时,他两次向组织提出自己不够资格,恳请从名单上去掉。

  升级改造后于今年2月重新开放的村史馆,新增的“初心致远”展厅不仅列出了三栋“特楼”当年的全部住户,还重温了“特楼”党员科学家的故事和入党誓词。简单又朴实的初心表达让人格外动容——

  “为了使得我国的科学从落后的状态快步的赶上我们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我要求党给我努力的机会,允许我转正,我保证今后向达到党员的标准努力奋斗。”——摘自钱三强的《请求转正报告》

  “以我认识的一些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无我精神,乐观态度与正直朴实的作风。”——摘自李佩的《入党志愿书》

  ……

  70多年前,为了让落户中关村的科学家们安心工作,时任西郊办公室副主任的李佩组织科学家夫人们成立家属委员会,承担起社区初建的重任。之后,中关村陆续有了小学、医院、书店、邮电局、大操场、游泳池、合作社、餐厅等配套设施,具备了基本的社区功能。1959年中关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60载后,中关村街道办起的“村史馆”讲述着当年的筚路蓝缕。

  “随着展馆面积变大,馆内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其实是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深挖一些,内容就更丰富一些。”张奕说。

  抢救记忆

  这里说的深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抢救式挖掘”。比如新增的“科学文化”展厅中,有满满一面墙都是一位94岁老人的“珍藏”——100多张明信片。

  这位被称作“中关村保管员”的尹世昌老人在中关村工作生活了50余载,从年轻时起就热爱收藏。他不仅保存了大量与中关村发展息息相关的物品,还精心策划过《情系中关村》系列活动。2004年初,尹世昌向多位在中关村生活、工作的科学家、院士、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寄出明信片,请他们为中关村题字、签名,收到了大量对中关村的赞许、祝福与勉励。

  除了这些明信片,在“中关村历史”常设展的重要环节“电子一条街”展厅,展柜里历届中关村电脑节的宣传单、门票、工作证……都是尹世昌老人收集并捐赠的。

  2018年刚准备建馆征集展品的时候,老人还有点舍不得。2024年初村史馆改造升级,工作人员再去拜访时,他把“宝贝”悉数捐出,“我也不知道哪天人就没了,也没人珍惜这些东西,没准放你们那儿是最好的归宿。”

  村史馆正准备做的一项工作——展品故事梳理也受其启发。“一些‘老村民’都八九十岁了,希望能把这些物这些人的故事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

  “五一”前,记者随村史馆工作人员一起探望了尹世昌老人。老人思维仍然清晰,腿脚灵便,带着我们翻看了他收藏的各种故纸与旧物,不仅又找出几件相关物品当场送给馆里,还拜托记者帮他的各类旧物找到好的归宿。

  村史馆收集的“文物”,不同于多数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很多就是这些曾经的寻常、如今的回忆和未来可能的弥足珍贵。就像地下展厅毫无拦挡挂在墙上的一块白底黑字的旧木头牌子,渗入木纹的除了白漆,还有斑驳经年的尘土。

  牌子上的“亍辺”两字如今还有人认得吗?其实就是“街道”之意。这块条牌的全称是“海淀区双榆树街道办事处东里第二居委会”。若是有心人想再去寻觅“双榆树街道东里第二居委会”,也许会败兴而归。2001年,双榆树街道东里原有的6个居委会合并成东里南、东里北两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双榆树街道和中关村街道合并,成立新的中关村街道。东里南社区将这块曾经的居委会条牌捐赠给了村史馆。

  这是社区独有的记忆,也是村史的暖人之处。

  社区生活展厅中的400多件展品都来自居民捐赠,一件件寻常物品汇集到这里,便形成了集体回忆,找到了精神归宿。

  正在展厅中参观的胡女士对记者说:“我就住在附近,这些事和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小听说或者熟悉的,但也是零散的,他们(博物馆)把点串成线了。”

  科创基因

  中关村名扬天下,“电子一条街”功不可没。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发言。

  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在海淀区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相继启动,在北京海淀中关村,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冲破思想桎梏,走出大院大所,大胆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掀起了“创业试验”的浪潮。他们创办的新型科技企业,沿着以白颐路(今天的中关村大街)为主干的道路向周边展开,形成了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作为高科技象征的中关村,由此应运而生。

  展厅里醒目位置摆着一排老式电脑,还有伴随很多人开启“触电”“触网”生活的3.5寸磁盘、瑞星杀毒软件、瀛海威上网卡……但中关村的“科创基因”又岂止于此——

  1986年3月,光学专家王大珩、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四位居住在中关村的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迅速做出决断,启动了“863计划”。

  “高科技版”的中关村,其经典的“大麻花”标志——名为《生命》的金色双螺旋雕塑众所周知。殊不知这也是村史馆的收藏目标,而且这个收藏目标带动了村史馆的数字革命。

  双螺旋雕塑1992年的第一版制作相对简单,钢筋笼子做骨架,中间用钢管支撑,在外面焊上铁皮,贴上镀镁装饰板就成了。从此,这座代表了高科技的雕塑成了中关村的标志。

  由于制造工艺低端,外贴装饰逐渐变色变形,“一刮风就哗啦响”,海淀区政府决定重建。王殿儒和他创办的北京长城钛金公司承接了建造任务。王殿儒出身中国科学院,是中关村最早一批创业者和拓荒者。

  《生命》第二版,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金色,作为1996年国庆礼物,无偿捐赠给中关村。

  当时王殿儒还做了10个小模型,村史馆筹备展品时拜访了90多岁的王殿儒。但过了这么多年,他手里的模型只剩下了一个。

  “后来我们就想利用最新的手机3D建模技术,再去(拜访)时把这些东西扫一遍,就可以放到数字展厅里。这种模式会让展厅和展品更丰富,也充分体现了村史馆的含‘科’量。”张奕向记者介绍。

  而手机3D建模,现在已经成为村史馆社区教育的一部分了。

  社区纽带

  中关村因科技而勃兴,村史馆记录了曾经的发展故事,但作为社区博物馆,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社区,与社区生活产生更多联结,实现对辖区居民更丰富的服务功能?常出现在馆中的居民和大中小学生们的身影,让人看到了村史馆的尝试。

  4月中旬,记者在村史馆参加了一节“三维建模”的体验课。

  “大家认为二维和三维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平时玩不玩电子游戏,有没有注意过游戏中哪些视觉是三维建模出来的?”在北京数原算法工程师的提问下,来自中关村中学计算机社团的学生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可移动的!可以360度看到一个物体”“我知道,《黑神话:悟空》里面的独乐寺就是三维扫描建模出来的,所以才那么真实”……在场的同学们都表现出对于三维建模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将进一步掌握三维建模技术,并各自在村史馆中选择一件展品,制作出自己的第一件三维建模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将作为中关村村史馆的虚拟展品进行展示。

  和多数博物馆一样,中关村村史馆也开展了“村史故事我来讲”活动,让红领巾志愿宣讲员担任小讲解员。既让孩子们了解更多中关村的故事与历史,也以亲身感受和主动讲述的方式让他们融入、认同中关村的精神与文化。

  作为“社区博物馆”,馆里的培训覆盖了附近大中小学全年龄段多方位内容。事实上,中关村街道就是以建设中关村村史馆、村史馆生境花园和众享荟科学人文体验街区为切入点,探索在高密度城市社区,如何用存量更新的方式打造三维(位)一体的青少年友好空间。这也解答了记者最初的疑问,无大型牌匾的“村史馆”小楼,为何要在最醒目位置标出“中关村众享荟”之名。

  博物馆或许发起于“藏宝库”的观念,但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已远远超越最初的定位。

  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官网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的确,博物馆应该是“途径”,不是“目的”。

  这家没有明确“馆长”、到现在都是街道干部兼职运营的村史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并不愿意多谈“国家三级博物馆”的招牌,“我们也不是专业从事博物馆行业的,但既然承担了这份责任,就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下去。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有点像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凭借一股韧劲和务实精神,在摸索中成长,在挑战中前行。我想这也正是中关村精神历久弥新的生动体现吧。”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说。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中关村,史馆,博物馆,社区,街道,展厅,生活,建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